浅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Artificial wetland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

 

人工

湿地

 

 

人工湿地是指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将低污染水投配到由填料与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的协同作用使水质得以净化的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优势

 

工程上一般用人工筑成的水池和沟槽,在底面和侧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表面种植芦苇、菖蒲等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前端通过布水管渠进入,以推流方式与布满微生物的介质表面和植物根系区接触而获得净化,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按照污水在基质层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工湿地同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一般投资可节省1/3-1/2。在处理过程中,人工湿地基本上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处理过程中基本无能耗,运行费用低,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废水的价格在1元左右,而人工湿地平均不到2毛。因此,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比传统污水处理厂更加经济。

 

人工湿地在农村地区的使用效果也优于传统污水处理厂。首先人工湿地使用纯生物技术进行水质净化,而污水处理厂则使用化学方法,因此污水处理厂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有害化学成分的污泥、废渣影响环境,而人工湿地则不存在二次污染;其次人工湿地表面种植水生植物,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改造农村环境;另外,人工湿地还拥有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在人工湿地上可选种一些具备净化效果和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在污水处理的同时也产生一点的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的运维管理也比污水处理厂简单、便捷。人工湿地完全采取生物方法自行运转基本不需专人负责,只需定期清理格栅池、隔油池、每年进行植物收割即可。

 

人工湿地中起主要处理作用的还是微生物,不是土壤的过滤作用,所以湿地设计中应考虑湿地填料堵塞问题、植物死亡和过冬问题。

大型人工湿地服务年限一般按照10-15年计算,也就是说设计完善的湿地系统15年以后才需要清理填料床,达到服务年限的人工湿地系统在清理或更换填料床后,即可重新投入使用。另外,人工湿地的建设周期短,建设一座传统污水处理厂和完成相关管道的铺设往往需要一年以上,而人工湿地的平均建设周期在3个月以内,因此建设人工湿地见效更快。

 

 

 
 
 
 

结论

在人口密度较低、污染排放较少的农村地区,“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很多优点,该处理设施充分利用农户住房周边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简单,可造在住宅旁的空地上,也可利用水塘以及公园的景观池改造;规模可大可小,可以二三十户家庭共用一块,也可以一户人家造一块;投资少,维护方便,且占地面积小,配合种植水生植物,还可达到美化景观的效果。

 

END

 

 

科普丨浅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2023-04-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