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如何处理污水"
——How ancient people treated sewage ——

古代都城的污水大致可分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印染、造纸产业,生活污水主要指洗沐废水。这些水污染会引发瘟疫蔓延、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隋朝之前,古人处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地掩埋为主,慢慢的才开始有专人处理。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而到了宋朝,各项污水处理措施已经非常完善,其中以赣州北宋年间建设的福寿沟最为出名,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处理污水的呢?
制
订

法
律

《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座。”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
西院开水池五所,五所置斗门,放水充洗濯物帛,遇使即开斗门,夜间下栈锁闭……若开小池,置斗门,放水洗泽疋段,遇水混浊,退入护龙河,旋放清水。
——宋会要辑稿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内金水河两岸,即创置短墙遮护,不许放入浊污河水”,后又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来控制水练、过滤污水,同时还开凿了退水沟渠,将染院产生的废污水泄至宫城外的城壕中,以此减少对城内水域的直接污染。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宋高宗严令“诸军统制官常切戒约,如违,重行断遣。本部统领官失觉察,亦一例施行。仍仰李振差兵级一百人摆铺廵捕。”然而政策实施仅两年,开河两岸居民又将粪土等生活污物丢至河中,让河道再次堵塞。为此,朝廷不得不组织疏浚,其后不久,大理寺便制定法律“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辄将粪土瓦砾等抛入新开运河者,杖八十”。
为了保证新令的实施,朝廷又令城都监、打排岸、外沙巡检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常切觉察,如有违戾,许临安府依法施行。”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修
建

水
渠


福寿沟,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程由北宋熙宁年间赣州郡守刘彝主持
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
对于生活污水,宋代政府多是通过修葺城内排水渠和地下暗沟的方式来将城内污水排放到城外流量较大的江河湖海中,任其进行自然降解。
陆游曾记载了汴京城内暗沟纵横交错且极为宽广,“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可见,宋时汴京城内地下排污水道十分发达。这些排污水道将废水排放到远离市区的江河中,以此减少城市周边水域的污染。江河水流湍急、循环较快,自净能力较强,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稀释及微生物分解后,逐渐恢复如初。
净
化

水
质

除了对污水进行处理外,宋代还在一些城市中专门修建了简易的水源净化工程,用来保证城市饮用水不被污染。
如宋人程大昌在《雍录》中记载汴京城内的飞渠时便谈到,“于金水会汴之地,架空设槽,横跨汴面,其制如桥。而金水河之水,乃自西横绝,以东注乎五丈河也。”在水上“架空设槽”的目的即是为了防止水流交叉污染,保障了城内用水的洁净和安全。

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国古人在污水治理方面为今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我们更是不能松懈。
我司会始终坚持“绿色、创新、诚信、共赢”的核心价值观,肩负”让每个乡村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活更美好“的企业使命,坚定不移的为打造美好乡村建设做出一番贡献,为实现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牛素娴. 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D].河北大学,2009.冯骥强. 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20.
首图:南宋马远水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部分内容来源:杭州博物馆(侵删)
END
